年度微距新镜!腾龙60mm F2国内7月上市

  • 来源: 蜂鸟网 作者: 黄艳   2009-07-10/11:41
  • 最近,小编从日本腾龙公司中国分公司获得消息,F/2超大光圈,1:1等倍微距定焦镜头—SP AF60mm F/2 Di II Macro 1:1 (Model G005),已于7月在中国地区上市销售。 

     

    SP AF60mm F/2 Di II LD [IF] MACRO 1:1(Model G005)等同于35mm胶片机的93mm视角。同级微距镜头一般最大光圈为F/2.8,而本镜头提升到了通光量更大的F/2水平。使用该款大口径等倍微距镜头,完全能够拍摄出更具柔和虚化效果的摄影作品。

    该镜头开发思路

    腾龙微距镜头系列(SP AF90mm F/2.8 Di MACRO 1:1(Model 272E)、SP AF180mm F/3.5 Di MACRO 1:1(Model B01)),具有高画质的成像素质,得到了很高的评价。近年来,APS-C画幅数码单反相机有了很快的发展,许多用户希望腾龙能够开发出APS-C画幅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时相当于35mm胶片机90mm左右焦段的镜头,该焦段拍摄微距时更便于操作。为满足用户的需求,腾龙运用多年来积蓄的微距镜头开发技术和生产工艺,开发出比一般定焦镜头最大光圈高一档,达到F/2最大光圈值的60mm定焦微距镜头。使用这支高性能的镜头,从拍摄大自然中的植物,昆虫题材的微距作品,到拍摄柔和虚化的人像作品,并且能在低照度的环境下,灵活运用大光圈的特点,进行各种题材的拍摄。

    光学特点

    1. 大口径F/2,重视光学性能设计的等倍微距镜头

    APS-C画幅数码单反相机专用微距镜头中,最大光圈值在世界上首次达到了F/2*。由于重视光学性能上的设计,使其能够精密控制各镜片群组复杂的动作,以抑制大口径化带来的像差变动的增加,从无穷远到最近摄影距离,全画面达到均一的高画质水平。而且比起F/2.8,,F/2景深更浅,能够拍摄出更柔和的虚化效果,大大提高微距镜头的表现力。该款镜头凝聚了被广泛好评的腾龙微距镜头的各种先进技术,实现了锐利的表现力和柔和的虚化效果的美妙结合。

    2. 大型LD(低色散)镜片的运用

    在第一群中采用2枚大型LD(低色散)镜片,彻底校正各种色差,实现高画质。

    3. 更便于拍摄的,同级镜头中最长的工作距离:100mm

    等倍微距摄影时,镜头最前端到被摄物体的距离被称为工作距离。与被摄物体保持一定距离,镜筒的阴影不宜进入画面,而且拍摄昆虫,小动物时,也不会因为过于接近而使其受惊逃逸,能使摄影者更好地进行微距摄影创作。

    4. 充分抑制鬼影耀斑的出现

    为在各种摄影条件下得到良好的表现,采用了新型改进型BBAR宽频抗反射镀膜,起到增加短波长域透过率,扩大长波域透过幅度的作用。再加上,镜片粘合面也积极采用镀膜处理,提高镜头表现力和色彩还原力,以获得更加优异的色彩平衡。

    镜头构造特点

    1. 大口径F2也能实现轻量小型化

    采用了结构设计的领先科技,改变原有微距镜头的内部构造,使用的零件更加精度化紧密化,制作出最大口径73mm的小巧尺寸镜头。并且,使用高级工程塑料制作精密成型组件,实现轻型化。

    2. 采用内对焦方式,提高操作性能

    采用对焦时镜筒长度不发生变化的内对焦方式。而且,灵活运用了内对焦技术,改善光学设计,使该款镜头达到了同级*镜头中最大的100mm工作距离。

    3. 全时手动对焦功能

    不需要切换手动/自动开关,就能在自动对焦时随时进行手动对焦,在微距摄影中常用的细小的焦点调整时非常便利。并且,改善了对焦环的设计,手动对焦时的手感和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。

    4,简洁美观的外观造型

    简洁而又柔和线条的外观设计,能与各种机型的单反相机相匹配, 外部涂层也采用了具有高级质感的细腻的凹凸涂装工艺。

    镜头规格

    型号: G005

    焦距: 60mm

    最大光圈:F2

    拍摄视角: 26度35分(APS-C画幅)

    镜片组合: 10组14枚

    光圈叶片数:7枚

    近摄影距离:0.23m

    最大微距放大比:1:1

    最近工作距离: 100mm

    滤镜口径: φ55mm

    镜头体积:80mmX73mm

    镜头重量:400克

    标准配件:圆形遮光罩

    预计对应卡口:佳能,尼康(AF内置马达),索尼


    评论 {{userinfo.comments}}

    {{money}}

    {{question.question}}

    A {{question.A}}
    B {{question.B}}
    C {{question.C}}
    D {{question.D}}
    提交

    驱动号 更多